首頁 > 宮殿巡禮

宮殿巡禮

歷史沿革

宮 殿 巡 禮 歷史沿革
財團法人臺中市新福宮沿革

兼論後火車站聚落發展、產業與文化 「財團法人臺中市新福宮」(以下簡稱「本宮」)位於臺中市新庄里和平街228 巷1號,地方人士慣稱「三府王爺宮」,為龍井水裡港福順宮臺中市區唯一分 香廟宇。 有人形容臺灣到處都有廟,「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如果文化是生活的 模式,那麼廟宇就是臺灣文化最好的寫照。從本宮沿革可以認識地方聚落發 展、家族歷史、產業演變與信仰文化,這是廟宇在地方的意義,歡迎您走入新 福宮認識後火車站以後,也可以回到自己家鄉的庄頭廟,認識自己居住的地 方。

一、熟識新 庄仔 本宮所在聚落稱為「新庄仔」,有別於早已成為聚落的大墩街(前站萬春宮 附近),為新興發展的庄頭,同屬藍興堡所轄,早在光緒年間即有漢人入墾 的記錄,乾隆28年(1763)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中已稱小市(註1): 漢人聚落成庄必有其信仰中心,「三府王爺」即為此地人民信仰神明,乾隆 到道光的一百年間,新庄仔聚落型態日趨完整。此與台南吳氏家族挾其家 業到中部拓墾藍興堡、以及來自龍井水裡港上岸的漳浦移民東移內陸,尋 找謀生的機會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就先來認識後火車站兩個重要的家族 史。 註1:洪敏麟等,1989,《臺中市發展史》

年代 現今區域

乾隆年間 嘉慶年間 道光年間 日明治年間
中區 大墩街 大墩街 大墩街 東大墩街
東區 旱溪、外新庄、上橋頭 旱溪、外新庄、上橋頭 旱溪、外新庄、上橋頭 旱溪、外新庄、上橋頭、東勢仔庄
西區 蔴園頭、土庫、後壠仔 蔴園頭、土庫、後壠仔、公館庄 蔴園頭、土庫、後壠仔、公館庄 蔴園頭、土庫、後壠仔、公館庄
南區 番婆厝、半坪厝、下橋頭 番婆厝、半坪厝、下橋頭、樹仔腳庄 番婆厝、半坪厝、下橋頭、樹仔腳庄 番婆厝、半坪厝、下橋頭、樹仔腳庄、瓦庄

表 1:藍張興庄聚落發展概況

二、地主與佃戶 (一)新庄仔吳氏家族 臺灣土地的開發必有資本家挾其家業開埤造圳,吳鸞旂家族即為本地開墾重要的人物。清康熙年間,來自漳州龍溪開台祖吳錫泰(號天佑)入墾臺南竹仔街,傳至 第五世吳國圭(號慕南)由臺南遷徙到中部,其產業遍及現今雲林虎尾、斗六、大埤;彰化員林、永靖、埔心;臺中大雅、潭子、北屯到市區東勢、新庄一帶,吳國圭產業日 趨龐大、耕地日廣,住家原位於藍興堡東勢仔,後遷到新庄仔,其所奠下的基業,庇蔭子吳景春、孫吳鸞旂、曾孫吳子瑜等後代。 吳國圭生三子,第三子吳懋建(1827-1864),號景春,為林文察麾下十八大老之一。吳景春經營父親留存下來的產業,專心拓墾工作,其妻為林甲寅之女(林定邦 之妹)林純仁,生子吳鸞旂。臺灣移墾社會為求自保必須維持一定的武力,並與官府維持良好的關係,當時中部最大鄉勇勢力為霧峰林家,因與林家結親遂參與鄉勇 團練,因太平天國亂事,隨林文察內渡轉戰閩浙,同治三年九月戰死於漳州,獲諡四品知府銜賞戴藍翎,同年十一月三日林文察戰死漳州之萬松關,兩人命喪異鄉、屍 骨無尋,在家鄉之墓園均為衣冠塚。 吳鸞旂(1862-1922)就在父祖輩兩代打下的基礎下,成為當時大墩街首富,人稱吳部爺,縱橫於清領、日治兩個不同的政權時代。1889年,劉銘傳在臺中興建臺 灣省城時,命吳鸞旂為總理,負責籌款計劃建築。當時規劃八門四樓,吳鸞旂為迎接隨時到訪的清朝官員,同時在新庄仔興建了著名的「吳家大厝」。大厝是傳統閩南 式庭園建築,除了居家空間,亭臺樓閣、花木扶疏,一度為當地勝景,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時,因為吳家大厝而一度將此區命名為「花園町」。吳鸞旂同時在一旁興建 一座戲台供家人及來訪友人賞戲之用,這座私人戲臺在昭和10年(1935)開闢為戲院,名為天外天(註2),戰後改為國際戲院。根據大正5(1917)年發行的臺灣列紳 傳記載,吳鸞旂當時居住在臺中街百十七番地,資性俊直,臨事果斷。乙未改隸 時,皇軍(日軍)駐屯於臺中,招致於軍門,授以地方招安委員有功,明治30 (1897) 年敘勳六等,隔年登臺中縣參事,後再任臺中廳參事,家產約九十萬圓,財力雄厚(註3)。昭和11(1936)年所出版的會社名錄中記載「吳鸞旂實業株式會社」位於楠 町5-1號,土地建物買賣為其主要營業項目。 吳子瑜(1885-1951),號東碧。他一生風流瀟灑、孺慕中國文化與壯麗河山,清末即往大陸北京,結識名流吳佩孚、梁啟超、孫中山…等人,加入中國國民黨,捐款 襄助革命。大正11年(1922),返臺奔父喪,遵囑於太平車籠埔冬瓜山興建祖墳吳家花園。大正14年(1925)自創怡社、昭和元年(1926)加入櫟社,推廣傳統詩文。返 臺後一度被日本政府拔擢為臺中市協議員,林獻堂創設「大東信託株式會社」,吳子瑜亦為重要股東之一。傳言吳子瑜生性風流瀟灑,為人海派、一擲千金面不改色, 一生揮霍,返台短短二、三十年間變賣不少田產,終至家財散盡,「吳家大厝」也為吳子瑜變賣給其隆礦業鉅子顏欽賢,顏氏於民國44年(1955)捐作為市府孔廟預定 地,因經費難籌一直沒有動工。這座古宅就被百餘戶違建戶佔住,纏訟數年,後來法院強令拆遷,但宅內建築幾乎破壞迨盡,民國59年(1970)拆除,現址為大魯閣新 時代廣場所在地。天外天戲院也為吳子瑜變賣給一位王姓仕紳,後來改為國際戲院,停業後又改為鵨舍,現在荒廢閒置中,一度成為文化資產保存爭議的焦點。戰後 ,已逾花甲之年的吳子瑜移居台北,民國40年(1951)6月,半生不遂客死於臺北「新生活賓館」,晚年經濟窘困(註四)。

註2:林良哲、袁興言,2003,〈吳鸞旂與吳家大厝的故事〉,《臺中文獻》第六期。頁29-30。 註3:與同列為臺灣仕紳的中部聞人林獻堂相比,仕紳傳中記載其家產約六十萬圓,可見吳家產業之雄厚。 註4:沈征郎等,1978,《細說臺中》,聯經出版。頁50。

(二)新庄仔林姓家族 吳家產業家大勢大,在吳景春的安排下,傳為霧峰林家養子的林染春入贅吳家,與吳鸞旂姊姊吳杏元結為連理生二子,長子林子瑾為民初著名詩人與企業家、 二子繼承吳家香火,姓吳名子衡,兩親族後世目前仍有多人居住在大智路附近,最知名的莫過於林子瑾所興建的宅邸─瑾園。 林子瑾(1878-1956),字少英,號大智。從小住在吳家大厝熟讀詩書,18歲見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民主國抗日卻失敗而走。林子瑾寫下一首〈詠黃虎旗詩〉以 為紀念:「一場春夢去無痕,畫虎人爭笑自存;終是亞洲民主國,前賢成敗莫輕論。」日本統治後,林子瑾剪下辮子、穿上西服,留學日本,並到中國遊學,受西方歐、 美自由思想的洗禮,以林疋為筆名翻譯「德國史略」、「俄國史略」等書,回臺後於明治35年(1902)加入櫟社,吟唱詩詞、推廣漢詩。明治44年(1911年),子瑾邀日 本助台建築株式會社來台興建瑾園宅邸,成為櫟社重要的活動場所。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於南京成立,他欣喜若狂與大病初逾的連橫相偕由基隆乘船,途經日 本橫濱抵上海,成為日治時期第一位申請入籍中華民國的台籍菁英。民國3年(1914),林子瑾又做了連雅堂、吳子瑜入籍中華民國的保證人(註5)。返台後,積極 參與文化活動,創辦臺灣文社(1919-1925),籌辦首份漢文雜誌《臺灣文藝叢誌》,擔任臺灣文化協會評議員,以維繫漢文傳統,瑾園是當時重要的社交活動場所 。大正12年(1923年)林子瑾創立樗社自任社長,同年2月10日樗社在吳子瑜宅邸召開中嘉南聯合吟會,來自臺灣南北詩社共上百人參加。大正13年(1924),日 本以「臺灣議會期成立同盟會違反治安警察法」為藉口,大肆搜捕全省臺灣文化協會重要幹部,他避居中國,常年旅居北京經商,開辦中國第一間民營客運公司 「北方長途汽車行」,固定行駛安定門─古北口、朝陽門─古北口兩條長途運輸路線,民國26年(1937),母親吳杏子過世,他曾短暫回台奔喪再到北京。國府來台 後,後火車站連通道路開通經過林子瑾故居「瑾園」,時任台中市長的林金標先生,以其號名為「大智路」。民國54年(1965),台中市第一期大智重劃區共18公頃 ,區內唯一公共設施由時任市長張啟仲命名為「大智國小」。 吳子瑜(東碧)與林子瑾(大智)為吳鸞旂與其姊吳杏子之後代,兩人為表兄弟,都有長年旅居中國的經驗,與民國初年北京臺灣同鄉與重要政治人物如黃興、吳 佩孚等人互動頗多,對探討近代臺灣人的中國經驗,具有研究價值。地方人士大都以「阿舍仔子」來形容兩人,也代表某些庶民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與見解,兩人生 平的特殊經歷以及詩文作品,不僅具有個人特色、在地風格,更具有多重的時代意涵。

註5:林泉,〈林子瑾口述歷史〉,《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文化憶往。

(三)身在尋常百姓家 如果吳子瑜和林子瑾先祖清道光年間新庄仔的大地主,我們要知道的是究竟是誰實際在這裡生活而成「小市」?庄頭廟新福宮就是移民來源最好的見證。「新 庄仔」是這裡在清領時期的舊地名,有別於大墩街(今中區)在雍正、乾隆年間(約1730年)街肆的形成,新庄仔在1763年才逐漸形成「小市」,因此以「新庄」為名, 「仔」的意思小地方,本宮就是聚落發展最好的見證,而本宮祖廟龍井水裡港福順宮更是中部移民史重要的據點與見證。 福順宮位於龍井水裡港,軍事防衛是臺灣西岸築港的重要原因,龍井大肚溪口的水裡港,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是臺中最早汛塘(基層軍事駐地)所在之一。當時 的水裡港是一座可停泊小船的港口。1774《續修臺灣府志》記載:「水裡港在(彰化)縣治北二十里,海汊小港。」1788年,台協水師左營由原本駐紮地(台南)安平移 至(彰化)鹿港,可見當時中部重要性的提升。從18世紀末以後,大肚溪口的水裡港一直是守衛鹿仔港與彰化縣城的屯兵重地,當時的水裡港汛「兵房三間,駐兵二 十名。」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五汊港逐漸取代了水裡港的地位,1836年《彰化縣志》記載:「水裡港之北十里有五叉港,現時小船嘗多停泊,宜將水裡港汛移駐於 此。」 福順宮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創建於1736年間,也正好是水裡港興盛的年代。其香火取自大陸福建省漳州漳浦縣瑞安鎮京仔社,但該祖廟歷經文革、破四舊 後,早已毀棄不知去向,原廟址改建為開漳聖王廟,讓水裡港福順宮成為全世界「朱李池三府王爺信仰」系統唯一的祖廟。要特別說明的是朱、李、池三府王爺信仰 發源於福順宮,是中部地區特有的王爺信仰,與南部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完全不同,也並非五府千歲其中的三尊。時至今日,其分靈廟遍佈全臺超過百間, 尤其以中部地區最多,本宮恰足以證明其移民遷徙的的路徑。根據耆老口述與臺灣堡圖清末古道疊圖,一百年年前祖先早期徒步進香的路徑就是水裡港到新庄仔 的移民路線的反推: 新庄仔新福宮(復興路)→小北下街(台中酒廠)→公館庄/棋盤厝(五權路)→半平厝/後龍仔/土庫(美村路)→柳川(南屯路)田心庄(精誠路)→犁頭店(萬和路)→永 定厝(五權西路)→新庄仔(益豐路四段)→知高庄(筏子溪)→直行中蔗路→井仔頭(瑞峰國小)→竹坑(竹師路)→山仔腳(茄投路一段)→舊車路(龍井國小)→福頭 崙(中央南路)→海埔厝(臨港東路二段)→福頭崙庄(龍港路)→塗葛堀(三港路水裡港巷)→水裡港(護岸路)>水裡港福順宮 根據田野調查訪談資料,本宮信仰圈居民先祖多為漳浦人士,來自中部海線龍井、梧棲、清與大甲一帶,其移入時間有兩個時間點,其一為日本時代就居住於此 ,應為清領時期吳家佃農後代;其二為戰後後站機械產業興起的年代,從南屯、龍井都有到這裡尋找機會的移民人口,這些民眾支撐這一座近兩百年宮廟的歷史文 化傳承。

三、百年宮廟的歷史文化意義 根據現有文獻記載,本宮創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距今已近兩百年歷 史,為台中舊城區最早興建的廟宇之一。1895年臺灣省城圖可以清晰的看到 本宮以及鄰近重要衛署街市的相對位置。 根據在地耆老回憶父祖輩說法,本宮原址在台中火車站機務站旁的水池 與蒸汽火車加水的水塔間,原廟建築由大陸唐山石材興建而成,建築相當華 麗。日明治34年(1904),因興建台中火車站而拆除,原廟宇夷為平地改建火 車庫房。 (註6) 縱貫鐵路通車以後(1908年),地方信眾在今德安百貨臨復興路前 一矮木民宅暫厝神像,由一位黑衣廟婆負責誦經管理,成為許多地方人士兒 時的印記。但若將日本統治初期的臺灣省城圖(1895年)、臺灣堡圖(1904年) 與今地圖相疊,都可以看清晰地看出本宮正確位址應與現址不遠處,且有部份 重疊。似乎與當地耆老記憶有若干差異,其原因在於香蕉市場的設立。

註6:洪敏麟,1978,《台中市志》卷一〈土地志〉,頁97-98。
本市舊城區廟宇依時間興建順序為:1.東區旱溪庄樂成宮(1753)、2.中區東大墩街萬春宮(1769)、3.中區東大墩街慎齋堂(1786)、4.南區下橋仔頭庄鎮興祠(1789)、5.西區後龍仔庄均安祠(1789)、
6.東區新庄仔三府王爺廟(1821)、7.南區樹仔腳福德祠(1838)。
1904年臺灣堡圖與今圖相疊
1895年臺灣省城圖與今圖相疊

(一)芎蕉市場與戰後重建 日治時期(1895~1945)香蕉是臺灣大量輸出日本的水果之一,臺中州更是當時的主要產區之一,由於中南驛的開通,新庄仔聚落以香蕉市而聞名。 1922年,台灣的香蕉生產與出口急速成長,台中州產量佔全台第一位,當局特別促成各州成立青果組合,聯合管制各州青果產物的品質、包裝、產銷供需。1924年, 臺中州香蕉產量為歷史上的最高峰,產量達134,995,020公斤,佔全臺總產量的76.45%。昭和10年(1935)最高產量達上億公斤。當時台中州的香蕉生產,約有九 成在山地栽培,其中又以大屯、東勢、南投為主要產區。這些香蕉透過中南驛、輕便車、牛車、人力推車送至中南驛附近位於新庄仔的集貨場裝簍,再由臺中驛縱貫線 鐵路運往基隆港上船,運至日本、以及中國的福州轉往上海、天津、青島、大連等港口。 這些香蕉在中南驛附近必須有一處集貨裝簍的大型場地,1904年,新福宮原廟地因應產業的需要,被迫搬遷至今復興路/大智路口民宅中,原廟地成為「香蕉市 場」的一部份,今日新福宮所在的和平街228巷原名為「香蕉巷」。本宮長老信徒張香蕉女士(註7)19歲嫁到後火車站香蕉巷,管品警員戶口普查時曾一度開玩笑:「 妳叫香蕉,還嫁到香蕉市住在香蕉巷。」今日和平街218巷在日本時代路名「香蕉巷」,戰後改為和平街60巷、再改為218巷。香蕉從生產到運送過程都需要大量的勞 動力,鄰近住戶成了最好的勞動力來源。她們當時除了以竹編製作運送香蕉的竹簍之外,也協助以竹篙筍殼製作蕉農所需的斗笠,每天商人送來一百斤竹葉到家裡, 從早忙到晚做完才賺十元,生活相當清苦。 戰後隨著運輸工具的轉變、政治因素的影響與產業形態的變化,香蕉集貨場的功能逐漸消失。民國40年初(1951),原木造矮房遭受祝融(大火)燒燬,由於香蕉市 場在戰爭期間廢置已久,戰後為來台軍人所佔據暫住,原地主「青果組合」(註8)乃將集貨場土地分割出售,地方人士倡議購買部份土地(註9)重建廟宇。民國44年 (1955)三月,舉行動土大典,以土墼為主要建材,為原內殿廟貌,民國47年(1958)6月30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同時命名為新福宮,原意有二,一為「新庄仔福順 宮」、二為「新興的福順宮」,同年十月舉行水裡港祖廟進香,張香蕉回憶當年她女兒剛出生,身體很差,為了祈求王爺保佑,帶著襁褓中的女兒雇了一輛三輪車,從後 火車站走到福順宮,在水裡港民家過夜,隔天再走回新庄仔,信徒徒步、騎牛車、鐵馬、雇三輪車…魚貫前往相當熱鬧。

(二)機械產業與地方發展 二次大戰以後,地方民生凋弊、百廢待舉,加以國共內戰爆發,臺灣社會也是動盪不安,本地香蕉市場逐漸沒落。新庄仔呈現一片荒亂的景像,軍人與流民強佔 吳家大厝,「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沒想到1950年韓戰的爆發、美國的援金與1955年越戰的爆發,帶給地方機械產業發展的新契機,雖然仍然追不 過市區(大墩)的商業昌盛與繁榮,可惜少了大家族的故事,大家也忘了這個地方的存在,甚至無法理解民國64年(1975)開始的臺中市地重劃,為什麼要從這裡展開?因為歷史很近,所以我們可以從口述得到許多珍貴的資料。 本宮從民國53年(1964)年正式財團法人化,歷任董事長大都為地方里長頭人擔任,對於廟宇有重大建樹。例如王清里長完成財團法人化,讓本宮組織運作順 暢;鄭淋仔里長於民國74年(1985)舉行謝土建醮祈福大典,凝聚地方民眾信仰;蔡阿輪里長建立安斗燈祈福儀式,廣闢財源增加收入。但隨著地方機械產業的發 展,民國80年以後,有兩位「黑手」頭家擔任本宮董事長。 第八屆董事長吳年亨為清水人士,民國55年(1966),正值十六歲的青春少年郎隻身到市區尋找工作的機會,民國61年(1972)年退伍回來就在後火車站自行 創業,隨著工廠的擴大從合作街、大智路到和平街228巷內,當時整條巷子都是小型工廠,他就以「做芽」起家,事業發展到現在得以外銷中國及歐美等國家。民國 81年(1992)他在眾人推舉之下,以四十四歲壯年成為本宮歷任最年輕的董事長,可能是在他企業界人脈及財務經營的理念下,本宮開始有收入與存款,得以在 日後幾任董事長任內,完成廟埕的整建與現臨時行宮民房的購置。雖然他的工廠早已遷至大里,但仍將後火站視為他的「起家」的地方,也感念王爺讓他事業得以 成功順遂,目前他擔任本宮重建委員會常務監事,以重建王爺巍峨廟堂為志業。 第九、十屆董事長楊錫謨為龍井人士,民國58年(1969)定居於此,他笑稱自己是鐵工廠黑手出生,剛到台中的時候工廠和住家都是租來的,整個新福宮前的十七 弄都是翻砂工廠,大家稱這裡是「黑手仔穴」,在他任內完成本宮廟埕整建工程。在王爺廟的護持下大家都賺了點錢,像第二、三屆董事長王清為當時適逢高速公 路興建期間,他製作的工程輔助機械順利協助國家完成重大交通建設;另外曾任本宮重建委員的楊朝坤就是知名楊鐵工廠的老頭家,楊鐵工廠由本地發跡,其後 才遷至太平,楊鐵後來開發國內第一台高速精密車床,奠定台灣自動化機械基礎,這些基本功都在後火車站打下來。 現任董事長簡豐杰先生與副董事長吳金花女士家族事業都與地方產業發展有緊密的關係。戰後,後火車站由於美軍駐台的影響,逐漸成為中部地區五金機械 加工業的重鎮,燃料的供給就成為產業興衰的指標。臺灣燃煤的開採隨著工業發展而成長,1960年的年產量將近400萬公噸,爾後因為生產過剩導致礦場相繼 倒閉。簡家人在民國48年(1959)從南屯搬到充滿機會的後火車頭,簡董事長父親開設焊接工廠,母親則以買賣燃煤起家,一直到民國64年(1975)停業,雖然並 未追隨緊接下來的礦油事業,卻在短短十五年間成功致富,並熱心於地方善心事業。而何大哥則於民國65(1976)年左右投入礦油產業一直經營至今,亦為地方 稱誦的成功善心人士,其妻子即為本宮副董事長吳金花女士。伴隨著後火車站機械產業的興起所帶來的地方繁榮,王爺廟成為民眾祈福還願的精神寄託,民國60 年(1971)地方民眾發起廟宇擴建,以加強磚造與磨石子工法加建前方拜殿與三川殿,並邀請藝師林義雄彩繪門神(註10),廟柱對聯提:「新宮瑞氣籠千古,福海 祥波澤萬民。」

註10:林義雄亦為大庄浩天宮彩繪匠師之一,其作品散見於本市50-70年代各廟宇。根據文化部台灣大百科記載,林義雄為彰化縣王功鄉人,國小畢業後,拜師姑丈杜文祥,出師後,從事廟畫工作,擅長民俗人物,造型活潑、幽默,有民間趣味,而佛畫卻又端正典雅。其代表作品有本市松竹寺觀音廟門神、科博館旁應天宮門神;彰化縣鹿港粘氏宗祠二樓門神、埤頭鄉斗苑路西武宮壁畫;嘉義縣吳鳳廟民俗藝術陳列館亦陳列其作品。

四、信仰中心與重建大業 新福宮是後驛地方信仰的核心,也傳承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本地方三大慶典從8/15的土地公、8/16本宮李王、8/17大仙伯公聖誕千秋,這並非巧合,而是 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大仙公為清領時期義民受難的見證,肯定與1861年萬生反(戴潮春事件)有很所關連,在《戴案紀略》中,東大墩與新庄仔都不止一次淪為官 匪交戰的處所,當時新庄仔為吳家勢力範圍,吳景春又為林文察十八大老之一,地方勢力征戰在所難免,其後以8/17統一祭祀,當為配合地方伯公生與本宮李王 聖誕慶典共同舉行。大仙宮有許多庇佑地方的神蹟,本宮前董事長鄭功進家族早於昭和4年(1929)自苗栗後龍來此定居,他即提到孩提時期,大仙公廟旁原本有 一口水井,地方民眾會去求神水來喝,很多病會不藥而癒,小孩子臭頭爛耳用泉水清洗都有顯著的效果。對於後火車站的發展他如數家珍,他說大智路是臺中市 第一期重區,當時整個臺中市人口只有三十幾萬人,後火車站的稅收佔全市的3/4,第二有錢的人住在中西區。民國99年,在他董事長任內,以一坪十萬元買來本 宮側面公寓住家,讓本廟今年遭受祝融後得以即時建立王爺府臨時行宮。除了鄭功進董事長,第八屆吳年亨、第九、十屆楊錫謨董事長目前仍為本宮重要護持。另 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宮前任董事長廖榮鎮先生,在他任內積極為本宮重建業務奔走,積勞成疾不幸仙逝,在他任內廣納人才才得以接續廟務運作,重振百年宮廟重 建大業。 民國46年重新安座入火的新福宮迄今適逢一甲子,原本座殿的神像都逾百年以上,其中朱李池三府王爺與座前劍、印將軍為泥塑成形,劍將軍雖為古裝武將 扮像,印將軍卻是戴西式紳式帽的文官造型,這在全台廟宇中極為少見。另外,廟內供奉的武財神眉毛持續增長,多次登上媒體版面,吸引不少香客前來參拜。本 屆(14)董事會在去年(104)年七月就任,在簡豐杰董事長的帶領下,在很短的時間內新建整修嶄新的行政辦公室和五星級廁所,提供善信大德提供一個舒適的參 拜空間;

不料今年(2016)年7月11日本宮遭祝融之災,百年神像付之一炬,殊為可惜。隨著機械產業的沒落與搬遷,後火車站居民逐漸減少,本宮信眾大德不若過往, 但十方信眾大德仍絡繹不絕展現神蹟。大火後十日本宮即往祖廟福順宮迎請三尊王爺暫厝鎮殿,於7月21日舉行入火大典。又逾兩個月重建委員會成立,由奧迪 (AUDI)汽車中區經銷商和順利汽車董事長廖祿彰先生擔起重建主任委員大任,只是重建工程萬非一己一人之力得以竟其全功,我們或可將大火視為王爺向上 天繳旨欲成宮廟重建大業的徵兆,我們期許近兩百年老廟重建完成入火的那一天,就是臺中後火車站地方繁榮振興的開始,這些需要諸位善信大德一起來幫忙 與護持,甚盼~
王爺賜福,閤家平安!
財團法人臺中市新福宮 敬啟
TOP